除湿装置以及除湿装置自动排水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除湿装置以及除湿装置自动排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空气湿度这一参数就是人们着重关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类似中国南方这种雨季较长的地区或地下空间等湿度大的地方,通常需要若干的除湿机来减小空气湿度,以保护室内的车辆和公共设施等不至于长期放置而腐蚀。
目前,除湿机排水主要依靠人工,当除湿机水箱水满时,除湿机发出信号通知用户,用户将水箱取出,再将水箱中的水排出,然后将水箱放入除湿机中。当水箱内的水达到一定水位时,这时水箱的重量一般较重,当人工取出除湿机的水箱时,易导致水溢出,另外对老年人或者其他行动艰难的用户来说,对装有水的除湿机水箱进行倒水是一项比较难完成的任务。现有的除湿机排水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除湿装置排水不便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湿装置以及除湿装置自动排水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湿装置,包括主机、排水箱以及支撑部件;所述主机具有排水口,所述主机进行除湿作业产生的水经所述排水口通向所述排水箱;所述排水箱位于所述主机下侧,所述排水箱包括容腔以及入水口,所述入水口对应所述主机的所述排水口;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通过开启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间的磁斥力支撑所述主机,以供所述排水箱移出或进入所述主机下侧。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包括机体与水箱,所述水箱具有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贯通所述水箱上下两端面,所述排水口经所述过水通道接通至所述排水箱的入水口。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于所述主机底部,所述第二电磁件位于所述排水箱的下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为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二磁性件为永磁件;或者,所述第一磁性件为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二磁性件为电磁件。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箱还具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横跨所述支撑部件的其中一磁性件,以避让所述支撑部件。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万向轮,多个所述万向轮呈环形分布,且多个所述万向轮分布范围大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外径,以活动地支撑在所述排水箱底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箱还具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容腔内,以感应所述容腔内的水位信号。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具有位于周侧的进风口以及位于顶部的出风口,压缩机以及风机设置于所述主机内。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箱还设置有排水嘴,所述排水嘴设置在所述排水箱底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装置整体呈沙漏形。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湿装置自动排水方法,所述除湿装置包括主机、排水箱以及磁悬浮支撑件,包括步骤:
所述主机除湿产生水;
除湿产生的水流入所述排水箱;
所述排水箱水位到达排水水位后,启动所述磁悬浮支撑件;
所述磁悬浮支撑件撑起所述主机;
所述排水箱脱离与所述主机的连接;
所述排水箱移出所述主机下部位置进行排水;
所述排水箱返回所述主机下部位置;
关闭所述磁悬浮支撑件,所述主机落下与所述排水箱复位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湿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除湿装置包括主机、排水箱以及支撑部件;所述主机具有排水口,所述主机进行除湿作业产生的水经所述排水口通向所述排水箱;所述排水箱位于所述主机下侧,所述排水箱包括容腔以及入水口,所述入水口对应所述主机的所述排水口;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通过开启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间的磁斥力支撑所述主机,以供所述排水箱移出或进入所述主机下侧。以此,可以实现除湿装置的自动排水,在排水箱接纳的水达到水位后,支撑部件可以撑起主体,这时排水箱可以从主机下部移出,行走到一侧的排水位置进行排水。
现有除湿机水箱内的水满后,还要把水箱拿出将水倒掉,浪费经历和时间,本除湿装置采用自动设备作为与主机搭配使用的排水箱,当排水箱水满后,会自动与主机机身分离进行移动排水,排水后还可以复位到原位,实现自动化排水。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主机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排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排水箱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排水箱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机1;机体11;进风口111;出风口112;水箱12;排水口13;过水通道14;排水箱2;容腔21;入水口22;轮槽23;万向轮24;水位传感器25;排水嘴26;支撑部件3;第一磁性件31;第二磁性件32;控制板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解决现有除湿装置排水不便的问题,本申请人发现,现有除湿装置的水箱,一般内置于机体内,或者要与机体进行牢固装配,所以这种水箱也只能选择为手动拆装,因此存在前述排水不便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可以采用一个多用的排水箱,作为机体的底部支撑,而主机可以压紧盖合在这个排水箱,可以采用一个简单便捷的磁悬浮支撑装置进行无支架临时支撑,从而可以替换撑起主机,这时,排水箱便可以移出机体下部空间,从而可以便利地移出进行排水。而排水箱如果选择配置有动力行走机构,便可以实现自动移动到排水位置实现自动排水。甚至于可以配置有路径规则的智能移动行走机构,用户不需要干预便可以全自动移出、排水以及复位。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如下: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立体图结构示意图,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仰视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湿装置,主要包括主机1、排水箱2以及支撑部件3。所述主机1具有排水口13(见图6),所述主机1进行除湿作业产生的水经所述排水口13通向所述排水箱2;所述排水箱2位于所述主机1下侧,所述排水箱2包括容腔21以及入水口22,所述入水口22对应所述主机1的所述排水口13;所述支撑部件3包括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通过开启所述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间的磁斥力支撑所述主机1,以供所述排水箱2移出或进入所述主机1下侧。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除湿装置的自动排水,在排水箱2接纳的水达到水位后,支撑部件3可以撑起主机1,这时排水箱2可以从主机1下部移出,行走到一侧的排水位置进行排水。
现有除湿机水箱内的水满后,还要把水箱拿出将水倒掉,浪费经历和时间,本除湿装置采用自动设备作为与主机1搭配使用的排水箱2,当排水箱2水满后,会自动与主机1机身分离进行移动排水,排水后还可以复位到原位,实现自动化排水。
图6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主机结构示意图,图7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主机仰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1主要包括机体11与水箱12,所述水箱12具有过水通道14(见图6),所述过水通道14贯通所述水箱12上下两端面,所述排水口13经所述过水通道14接通至所述排水箱2的入水口22(见图8)。机体11呈倒锥台形,而水箱12呈正锥台形,两个以顶部对接。水箱12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以便于用户直观地观察到除湿水量。过水通道14上端可以是水箱12的一溢水口,且水箱12上部具有连接机体11下部出水口的进水口,以便于机体11除湿产生的水先进入水箱12,在水箱达到溢水口的高度时,可经过水通道14落入排水箱2。
本实施例中,排水箱2的侧周可以配置有一个掀开式阀板,以便于将排水口释放,便于将排水箱2中水向外排出。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31固定设置于所述主机1底部,所述第二电磁件位于所述排水箱2的下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31为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二磁性件32为永磁件;或者,所述第一磁性件31为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二磁性件32为电磁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1可包括一个环状永磁铁以及一个固定盘,环状永磁铁与固定盘可以粘接固定也可以卡接固定,第一磁性件通过固定盘固定在主机1底部,而第二磁性件32可以是一个电磁铁组成的电磁件,第二磁性件32外径可以为第一磁性件31外径的两倍左右,电磁件中具有多个分布式电磁线圈,均匀分布于第二磁性件32内周向的几个位置,以便于这些电磁线圈产生的磁斥力斜向中心方向,从而对外径略小的第一磁性件31产生定心稳定向心分力,避免上部支撑的主机产生移位或偏转。
且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之间在高度方向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二磁性件32的直径,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1与第二磁性件32之间在高度方向的距离略等于第一磁性件31直径,或者说是第一磁性件31直径的0.9-1.1倍之间。以便于产生足够的向心分力,避免上部支撑的主机产生偏移。
基本上,第二磁性件32中几个电磁线圈的中心位置恰可在竖向投影上对齐支撑第一磁性件31几个稳定支撑点,比如可以是第一磁性件31环形外周上平均分隔的三个点或四个点或更多等分点,且稳定支撑点尽量靠近第一磁性件31外周,以便于平衡地支撑主体1。
图8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排水箱结构示意图,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排水箱仰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箱2还具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横跨所述支撑部件3的第二磁性件32,以避让所述支撑部件3。
具体地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在轮槽23里的多个万向轮24,多个所述万向轮24呈环形分布,且多个所述万向轮24分布范围大于所述第二磁性件32的外径,以活动地支撑在所述排水箱2底部。
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排水箱剖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箱2还具有水位传感器25,所述水位传感器25设置于所述容腔21内,以感应所述容腔21内的水位信号。排水箱内安装有水位—入位—出位传感器,当排水箱的水位达到最高点,即图中的水位最高点,系统会自动停止将水注入排水箱,并感知到水满后排水箱出位倒水,此时观赏水箱会承接一部分除湿水,排水箱进行倒水时水位会达到最低点,此时排水箱停止倒水并返回主机身继续作业承接除湿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水位传感器25可选择为电极式、uqk/gsk式、光电式、压力式、gky式液位传感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机体11具有位于周侧的进风口111以及位于顶部的出风口112,压缩机以及风机设置于所述机体11内。由于机体11外形呈倒锥台形,所以,周向进风口111能与顶部的出风口112形成有效区隔,可以有效形成空气对流,增强除湿效率。机体11可以配置有控制板5,控制板5可以配置开关、调节按键、显示屏或触控屏等控制部件。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箱2还设置有排水嘴26,所述排水嘴26设置在所述排水箱2底部,排水嘴26可以是一个手动排水阀,也可以是一个电控电磁阀。另一方面,所述除湿装置整体呈沙漏形,中部形成一个便于手抓握的腰身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湿装置自动排水方法,主要包括步骤:
所述主机1除湿产生水;
除湿产生的水流入所述排水箱2;
所述排水箱2水位到达排水水位后,启动所述磁悬浮支撑件3;
所述磁悬浮支撑件3撑起所述主机1;
所述排水箱2脱离与所述主机1的连接;
所述排水箱2移出所述主机1下部位置进行排水;
所述排水箱2返回所述主机1下部位置;
关闭所述磁悬浮支撑件3,所述主机1落下与所述排水箱2复位连接。
如此可以实现除湿装置的自动排水,在排水箱接纳的水达到水位后,支撑部件可以撑起主体,这时排水箱可以从主机下部移出,行走到一侧的排水位置进行排水。本除湿装置自动排水方法采用自动设备作为与主机搭配使用的排水箱,当排水箱水满后,会自动与主机机身分离进行移动排水,排水后还可以复位到原位,实现自动化排水。
以下示例一种具体实施例,以便于理解:
如图中,除湿装置上半部分是主要工作区,空气经进风格栅式进风口进入,通过系统作用(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将空气中的水分与空气分开脱离,与空气脱离的水分凝结成水蒸气,水蒸气慢慢集结成水滴,水滴就会沿着主机的透明观赏水箱内壁缓缓下流,最后在水箱内储存水分。
储存下来的水分在观赏水箱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定量的水,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主水箱的水会经过一个流水装置流入排水箱;
水位高度可自行调节,当水位达到设置水位后,多余的水就会从观赏水箱底部(主水箱)的主水箱排水口流进功能排水箱。
关键部件风轮、蒸发器和压缩机进行整体优化,构成新一代“劲吸除湿引擎”,使除湿功能更为强劲。
为了解决现有除湿装置排水不便的现状,采用智能机器人作为与观赏水箱搭配使用的排水箱,当排水箱水满后,智能机器人会自动与机身分离进行智能移动排水,排水箱工作后,设置的磁悬浮1和磁悬浮2的正负极会相互作用,将除湿装置工作区悬浮在空中,排水箱排水后会自行复原,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手工操作,实现智能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咨询热线
133-6050-3273